她感叹,不光这次出游,平时也一样爱抱,一步都不想走,你说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懒?怎么就不知道心疼大人呢?
确实,好像自打孩子会走后,就再也不肯使用这项好不容易习得的技能了,小区大门还没出呢,就伸手嚷嚷要抱,牛皮糖一样黏在身上甩都甩不掉。
偶尔抱抱嘛,感觉还挺甜蜜的,可一整天抱着个二三十斤的娃,胳膊、老腰还真受不了。
孩子整天这样要抱,累得大人够呛,真的是懒吗?是不懂事吗?不知道心疼吗?
2
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,都藏着待父母解读的情绪密码。
明明早就会走路了,却反倒喜欢被抱着,除了是对走路这项技能失去新鲜感以外,还和分离焦虑、安全感有关。
孩子慢慢长大,会走会跑了,可以和妈妈的身体分离了,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
这种独立带来新奇感的同时,也令孩子感到焦虑:担心远离后失去妈妈的爱和关注,担心被抛弃。
尤其是妈妈有事出门造成分离时,焦虑感更甚。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确认妈妈对自己的爱。
我家小猴子一直都是我自己带,可以说是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。有段时间,因为有事我每天都要出门四五个小时。
一回家,他就挂我脖子上再也不下来了。吃饭要抱,干活要抱,我上厕所恨不得也要抱着,好不容易放下来,在门外哭天又嚎地。
出门散步要抱着,买了菜也得一手拎菜一手抱着他,生生给我练出了一膀子的腱子肉。第二天出门,更是抱住大腿往我身上爬,不让我走。
其实是因为,我那几天的“消失”,让他有了分离焦虑,担心我不会回家,我不要他了。所以只要我在家,就赖在我身上,以此确认妈妈还是爱他的。
朋友家跳跳其实也一样。朋友带他到三岁时,就重回职场了。忽然分离,让跳跳感到焦虑不安,所以只要看到妈妈,就总是要抱着,担心妈妈又抛下他走了。
心理学家尼古拉斯认为,孩子想要通过与父母的肌肤接触获得安全感,同时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。
在一个收养案例中,一对俄国兄妹被一个美国女人收养,妹妹1个月,哥哥17个月。妹妹的状态很快平稳,睡眠踏实。
而哥哥必须有人陪着才能睡,美国妈妈一离开视线就大哭不止,食物也只接受糖果类的甜食。
心理医生认为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,建议美国妈妈要多抱他。
人在拥抱的时候,身体会产生内啡肽,这种激素能让人平静下来,对孩子暴躁心情的平复,以及内心安全感的填补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有些家长认为是孩子太懒,或者担心总是抱惯坏孩子,而一再拒绝抱,甚至抱怨:“你自己不会走路吗?你要累死妈妈吗?你看看人家那个孩子,都是自己走路,怎么就你要抱……”
一再的拒绝和抱怨,只会加深孩子的分离焦虑,令他们更加不安,甚至会哭闹不休来求抱抱。
3
身体允许的情况下,能抱还是尽量多抱,毕竟抱抱是关乎孩子安全感的事。
可如果实在觉得太累抱不动了,办法也是有的。安全感事大,但也不能本末倒置,累死了妈妈。
有商有量
|| 认真又温和地和孩子沟通
我常跟小猴子说:“你想让妈妈抱,妈妈也很想一直抱你,但我真的有点累了,抱到前面路灯那儿你下来走,等我不累了再抱你好吗?”
等到了路灯那儿,我提议他自己走时,竟真的同意了。有时候甚至还没到,人家自己就说:“妈妈可以了,你累了,放我下来吧。”
老母亲感动得简直要涕泪横流了!
并不是突然变得懂事了,其实是因为刚才我的态度,让他感觉到,我看见了且理解他的需求,我尊重且愿意满足他的需求。
不是不想抱,只是因为实在抱不动才让他自己走会儿的。他得到理解,感受到了尊重,自然也就愿意配合了。